新华社长春4月6日电? 题:抱团生存,集群发展——吉林辽源东北袜业园的成长之路
新华社记者孟含琪
提起袜业,业内都知道“南有诸暨,北有辽源”。位于吉林辽源的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是全国最大的棉袜生产基地,每天有700万双棉袜从这里流向世界各地。
成立11年来,围绕扶持自身品牌、聚集全产业链服务功能和科研创新,袜业园由小到大,稳步成长。
把袜子做的像花儿一样
打开婚宴专用的喜糖盒,里面却是两双红彤彤、被叠成玫瑰花形状的袜子。孙笑天告诉记者,这是一双男袜和一双女袜。相比喜糖,婚礼送喜袜,新颖别致,可永久保存,也更有纪念意义。
作为袜业园的“小老板”,孙笑天大学毕业后来到这里创业,新颖的款式、独特的眼光,让他的产品颇受市场欢迎。在孙笑天企业的展示厅里,摆放着30多种个性化产品,圣诞树样、生日蛋糕式,把“袜子做的像花儿一样漂亮”,无不新奇有趣。
产品单一、附加值低、销售不灵活。传统的袜厂、棉纺厂倒闭后应运而生的袜业园初建时曾扮演“代工厂”的角色,多数企业依靠传统经销商批发销售产品,市场供需有变,袜业企业就随之沉浮关停。
为了革新,园区建立专业研发中心,为企业提供最前沿的袜业设计信息和创新产品,推进各家企业差别化、功能化开发。
偏黑色的铜纤维袜质感光滑,可消除多种细菌、真菌,避免皮肤感染;灰色的纳米材料袜子柔软抗皱,吸湿透气,分为商务、运动、休闲等不同款型;会呼吸的运动袜虽然看起来与普通运动袜没有差别,但采用多孔设计能更有效透气散热。在研发中心,记者看到20多种新材料袜子,最贵的一双卖价近400元。
“袜子也有潮流,周期最多一个季度。”工作人员王明娜说,为了让企业保持竞争力,中心要采购所有可能织成袜子的原料,不断尝试推陈出新,还前往美国、日本等国“取经”,保持最敏锐的市场嗅觉。
打造“7天供应链” “闪电”对接市场
对产能10万双以下的国内订单,从接单到客户接到货物,常规下需20天完成的流程,这里只需7天就能实现。
企业在电商平台接到订单后,自己的设计团队立即设计袜样,然后从棉花采购开始,经过纺纱、染色、织造、包装的全流程加工,普通的棉花变成了精美的袜子,从辽源至义乌专线物流,再到遍布全国的销售网,形成了“7天供应链”的创新模式。
在园区物流基地,工人正将成箱的袜子装入货车运往沈阳。员工孙刚说,园区不仅建立了自己的物流公司,还引入其他物流平台相互配合。无论在国内何处,不到48小时都能把货送到。
“袜企的任何动作都能在几百米的园区半径内解决。”园区董事长田中君说,目前园区已为北京绒、南极人、俞兆林等国内知名品牌提供“闪电”供货服务。
在企业车间,记者看到自动包装机越装越多,叠盒、包装、塑封等工序一次顷刻完成,3人辅助每天可包装千余盒袜子,相当于过去8个人的工作量。以技术创新逐步实现智能化,从供给端减少成本,是园区进行的供给侧革新的另一思路。
“糖葫芦”串起园区产业链
2005年辽源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城市,袜业是新培育的接续产业之一。为了让产业迈向集群发展,东北袜业园应运而生。
“如果把整个园区比作是一个糖葫芦的话,那么园区内的企业就是一个个山楂,服务就是糖稀,园区就是串糖葫芦的棍。”园区董事长田中君说。
袜业园将袜业产业链拆分,织造的专做织造、缝头的专做缝头,销售、物流也都成立专业部门。随后,再把各类企业组合,使企业由原来的“小而全”变为“大而专”。随着企业不断加入,各部分之间的互补度越来越高,链条加粗拉长,袜业产业集群“水到渠成”。
产品培育、产业打造、形象包装、创业扶持。袜业园将人才聚集作为立园之本,出台系列政策吸引大学生零成本创业,1000多名大学生加盟入园,年轻的面孔带来勃勃生机,支撑起园区可持续发展的脊梁。
面对成本持续攀升、产品价格走低,袜业园向电子商务领域发力,瞄准国内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批发平台,在网上建立了东北首条产业带,建设包装设计、印刷、仓储等配套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
田中君表示,电商平台聚合了众多企业,形成集群抱团闯市场的模式,“互联网+”正在让辽源这个棉袜生产基地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