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电(记者王存理、宗巍、姚湜)今年上半年,吉林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5.1%,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6.9%,拉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逾10%,在东北地区一枝独秀。
吉林将项目和招商,作为稳增长、调结构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来抓,民间投资正在呈现健康发展新气象,并拉动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抢抓项目加快招商
民间投资涌入“洼地”
吉林先后组织全国民企吉林行、东北亚博览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搭建客商和资本进入的平台。全省进行高规格的项目大巡查,将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和抓转型升级的信心牢固树立起来,树起对标进位的标杆。今年4月,冰冻的黑土地刚刚开化,吉林立刻着手推动重大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19位省领导率领15路调研组对111个项目建设现场调度,“三早”行动拉动上半年亿元以上项目多开工457个。
在吉林,从县到市,投资项目都要建档立卡,进展逐级督办,检查随时展开,服务全程跟进。多招、早落、快建,被许多领导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许多县市领导不是忙在协调解决问题,就是奔走在招商引资的路上。
今年上半年,吉林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域外资金分别增长10.1%和12.1%。投资来源多元化,除了国内贷款、企业债券快速增长,外商投资增长85.2%,港澳台商投资增长100.8%。
政府行政有变化
民间投资信心强
“项目前期涉及的可研、环评等事项太多,收费标准不公开、不透明”“企业贷款过程中,金融机构的评审环节多,时间长”“各类行业培训费、体检,证书互不认可”……5月下旬,吉林省政府召开的一场座谈会上,来自汽车、石化等重点行业的企业代表纷纷“开炮”。
像这样的企业座谈会,今年已经连续召开40多场,600多家企业与会,共梳理出51类问题。省政府对反映上来的问题逐个研究,连续出台清费减负等措施并公开通告。比如,针对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出台建立信贷周转基金、扩大企业直接融资等7项措施。
营造公平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是吉林上半年工作重点之一。没有投资就没有明天,没有企业就谈不上发展的理念不断强化。吉林每月通报软环境明察暗访情况,严肃追责涉软问题,针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43种情形出台专门问责办法,重点整治庸懒散。5月份,召开全省软环境建设大会,出台41条措施。
服务做“加法”,管理做“减法”,吉林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逐步推行政务服务“一门式、一张网”综合改革。审批时限在原来压缩50%基础上又压缩20%,省政府部门投资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减少31.6%,组建全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与国家平台实现对接,受到民营企业好评。
上半年,吉林出台清费减负项目40项,降低企业成本225亿元。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个体工商户数量增长9%,民营企业筹建时间平均节省3至6个月,每天生成200多户企业。
拉长补短优化结构
培育动能积攒后劲
在辽源市吉林利源精制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从德国、日本等国家引进的全球尖端设备高速运转,这里铝型材铸造、焊接等主要工序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公司副总经理罗颖俊介绍,引进一台德国设备就要5亿元人民币,“国内有类似工艺的企业屈指可数”。
在发挥投资拉动稳增长中,吉林紧抓有效投资精准发力,一方面重点扩大补短板方面的投资,另一方面将投资与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结合起来,围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引领性、创造性和增长性的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汽车产业在吉林经济中占比不小,吉林在服务一汽中寻求经济增长新空间。全省形成了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汽车零部件生产配套体系,配套率稳定提高7个百分点,培育出一个近千家企业的新产业。服务业、旅游业、医药健康产业、高铁动车组、新能源汽车、小卫星等成长前景广阔的产业加快崛起,正在成为全面振兴的新动力。
上半年,吉林投入技改资金1669亿元,占工业投资的56.5%;设立规模为20.5亿元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引导民间投资770亿元;制定《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引导企业在关键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
在有效投资拉动下,吉林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传统产业占比下降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工业占比下降3.2个百分点;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国有控股企业4.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