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切换
新闻
吉林市龙潭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强势崛起
2019
12/13
16:51

陶瓷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传承,也是中国对世界的特别贡献。世界因认知陶瓷而认知中国,China也成为了中国的英文名字。多少代人的努力,几千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是享誉世界的陶瓷大国。如何开创新时代陶瓷产业发展的新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12月11日,“聚贤、引才、智创、跨越”首届吉林陶瓷产业发展和高端人才论坛暨龙潭区文创陶瓷大赛在世贸万锦酒店举行。论坛由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中共龙潭区委员会、龙潭区人民政府主办,邀请了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山东省陶瓷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等行业内权威组织及艺术大家齐聚江城,旨在弘扬吉林陶瓷文化,宣传和推广陶瓷旅游纪念品,引进国内陶瓷行业高端技术人才和大师,对吉林市经济和人才交流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一届论坛、一场盛会、一次交流,其背后是高端人才基础性、战略性的智力保障,是科技支撑助推陶瓷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是以陶瓷产业为基础的非金属产业高效发展的创新路径,更是独具吉林龙潭特色、融合满族、朝鲜族等文化气息的吉林陶瓷品牌的树立和推广。

近年来,吉林市龙潭区全力推进非金属材料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努力建设非金属材料产业园区,该园区拥有陶瓷产品研发中心和陶瓷产品体验中心,并与华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联合成立无机非金属产业技术研究院。预计到2025年,园区将形成耐火材料区、陶瓷材料区、旅游产业区、新型建筑材料区、新能源材料区、高分子材料区、农业环保材料区和化工新材料区八大区域的产业链布局,成为全国知名的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

今日龙潭,产业机构优化调整的大幕已经拉开,以非金属材料产业为支撑的区域经济增长“第三极”正在形成。

资源丰富 底蕴深厚

传承“北方陶都”的历史沿革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龙潭区非金属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悠久的开采历史更为其产业发展赋予了传承使命的责任与担当。可以说,龙潭区非金属材料产业发展不仅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

龙潭区地处吉林市松花江北岸,属于长白山区向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沿江向西北倾斜,主要以低山、丘陵、河谷冲击平原为主。其山地岩层为花岗岩、片麻岩层、和柔软的第三纪层,地表覆盖着近2000米厚的黏土层。由于地处地震断裂带的核心区域,受到地壳运动、火山喷发的自然因素影响,地下岩层在高温、高压的状态下破土而出,散落在地表各处。经过长年的风化作用,逐渐呈现出黏土资源区在中心位置,玄武岩、页岩分布在两侧的自然资源格局。同时,在粘土资源的下方,还衍生出了巨大的煤炭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且储量巨大。

据历史记载,吉林龙潭在两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居住,从两汉时期的扶余王国开始制造泥质陶器;金朝时期,从中原掠来数万匠人,极大地促进了陶瓷制造业的发展,盛极一时;龙潭陶瓷从两汉时期的泥陶,发展到渤海时期的建筑构件,到辽金时期开始有了瓷器,并在金朝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康熙元年,关内大旱,曾在河北开平瓷窑做过工的赵岩龙,闯关东来到了今大口钦满族镇的前窑。在山水冲刷的溪沟里他发现了细腻油滑的白黏土,烧后硬度大,是上好的烧造缸瓷材料。于是赵岩龙开始建窑烧缸。康熙二年,赵岩龙建造了第一座窑,因窑呈帽头形,又称窑帽子。

《永吉县志》中记载:当地的土质分红、黄、灰、白、黑五色,柔而细,红、黄、灰、白黏性极重,黑色稍轻,红色土可制各种器皿文具,如茶壶、罐、瓶、笔筒、笔洗、酒壶、酒盏等具,较宜兴泥尤佳。灰、白二色可制缸坯子及各种盆、坛、罐、瓶之坯子。黄色可制各器的釉子,名“月土”,用以饰器者,“细砂土、白土可制砂锅、砂壶、砂吊子等”。在改进了窑形和发明上釉子后,缸业逐渐开始兴旺。从前窑到后窑,最高潮时龙潭区境内有窑帽子55家,成为东北亚最大的窑厂,遂有了“北方陶都”的称谓。

1948年到20世纪80年代,永吉县制缸厂、永吉县陶瓷工业公司先后在龙潭区蓬勃发展,从最原始的手工制陶到生产工艺实现半机械化、全机械化,龙潭区的陶瓷企业在生产传统陶制品、陶杂件基础上,结合传统工艺试验生产出不同的美术陶53种,各种美术陶出口远销至西欧、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量达75万件。

目前,龙潭区有黏土、玄武岩、页岩、沸石、瓷石等10余种非金属种类。吉林省第二地质调查所储量预估报告显示,龙潭区范围内黏土的预估储量在4.7亿吨以上,玄武岩预估储量5亿吨以上,页岩预估储量10亿吨以上,瓷石和沸石预估储量均在1000万吨以上。吉林省国土资源部门将龙潭区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列入到《吉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中,并在龙潭区规划了4块开采区。

凝心聚力 高效发展

打造区域经济增长“第三极”

2017年开始,龙潭区委、区政府高效推进非金属产业发展,依托龙潭区蕴藏丰富的非金属矿物资源,把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作为龙潭区一个新兴战略产业,打造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区,与化工园区、冶金园区形成三足鼎立的产业发展格局,优化龙潭区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健全体制机制,长效保障。龙潭区全区上下一盘棋,高位统筹谋划,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调研走访,并深入先进地区交流学习,全力推动产业发展。成立龙潭区非金属特色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下设龙潭区非金属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办公室,对全区的非金属矿产资源进行整合和深度挖掘,通过转型升级、增加新项目和科技力量,推动非金属产业作为龙潭区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快速发展。

深化战略合作,优势互补。委托中材集团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与华北理工大学在非金属矿深加工技术、产品开发、工艺陶瓷创意、项目规划咨询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实现产学共赢;委托唐山市陶瓷行业协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山东德功黑陶艺术馆、山东博山油滴雨点釉研究所等多家行业内佼佼者对龙潭区的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材料的试生产和配方研发。

强化招商引资,筑巢引凤。既要“走出去”,又要“请进来”,两年多的时间,龙潭区在多地举办大型资源推介会,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成果丰富。2018年,龙潭区在河北唐山举行了环渤海经济圈非金属材料产业发展推介会,当场与10家企业签订了意向性合作协议;同年5月,在北京举办了“龙潭之子吉林钦瓷魅力江城”主题的吉林钦瓷艺术展,展出具有钦瓷特色的各种作品100余件;今年7月,龙潭区在山东省淄博市举办龙潭区非金属材料产业发展座谈会和非金属材料产业发展推介会,极大地提高了龙潭区的影响力,为招商引资打下良好基础。

推动项目建设,强力支撑。在龙潭区委、区政府的有力推进下,非金属产业项目建设落地生根。集陶瓷研发、参观、体验及销售为一体的陶瓷体验馆及研发中心项目目前正在调试期,预计年产值300万元;以工艺美术陶瓷和高档瓷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的吉林市乾丰陶瓷有限公司的陶瓷项目已成功研发吉林钦瓷,并销往全国各地;宝丰球粘土高岭土综合利用绿色建材项目现已完成投资6000万元;老窑口陶瓷有限公司的陶瓷旅游纪念品系列产品项目已与山东雨点釉有限公司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预计年产值450万元;缸窑镇金冠陶瓷厂日产2万片仿古青砖青瓦及艺术黑陶生产线已全面建成投产。

经过全区共同努力,目前,区域内已有陶瓷生产企业12家,有辊道窑、推板窑、隧道窑等共计21座加工设备,产品包含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工业陶瓷、耐火材料和艺术陶瓷五大类,辐射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内蒙古以及朝鲜、韩国等。

空间巨大 未来可期

建设百亿级非金属矿城

历史底蕴深厚、发展基础牢固、市场空间巨大、运输条件便利、要素保障突出、政策环境优越、科研力量雄厚、人力资源丰富……以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龙潭区正向百亿级非金属矿城迈进。

龙潭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区设立在龙潭区大口钦满族镇和缸窑镇,依托丰富的非金属矿资源,园区将建设包括陶瓷小镇旅游观光区、耐火材料区、陶瓷材料区、新能源材料区、新型建筑材料区、高分子材料区、农业环保材料区和化工新材料区八大片区,在缸窑镇重点建设粗陶产业集聚区。园区总用地规模5平方公里,分为两期建设。力争通过5年至10年的产业发展,将龙潭区非金属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打造“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高效、环境生态良好的,在非金属矿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生态化、现代化非金属矿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和研发基地;中国知名的非金属矿资源基地、产业聚集地和技术辐射地,百亿级中国非金属矿城。”

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宏伟蓝图的背后是稳扎稳打的务实推进,在这方面,龙潭区已先行一步。

规划先行,科研牵动。龙潭区非金属矿产业发展立足于高起点,着眼于高标准,项目先设计、后施工,实现非金属矿产业合理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研发重大的新产品、新技术,建立以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为目的的研发中心、产学研联盟;创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技术和产品,紧密链接下游产业,形成上下游联动发展;依托国内有影响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共同开发国际和国内一流非金属新材料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运用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

项目支撑,集群发展。龙潭区着力引进一批精深加工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大项目,大力发展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使企业在产品产量、质量、价格、营销网络、物流服务、社会功能等各方面都形成真正的优势,赢取国内外资源,抢占国内外市场,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吸引资本、技术、劳动、管理等生产要素聚集。有利于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也有利于企业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链条完整,培育区域品牌。龙潭区着力建设拥有完整的资源、粗加工、精深加工、研发、销售渠道体系,具备非金属新材料纵向发展的能力,满足不同客户的多层次需求,使企业在行业景气度下滑时仍能维持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强区域品牌基地建设,推动区域优势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发展后劲。

记者述评

发展非金属新材料产业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非金属新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龙潭区大力发展非金属新材料产业,既属国家产业政策优先鼓励发展的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是国家政策导向所需。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列为新兴产业鼓励发展;科技部组织编制了“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研发计划,其中“节能、环保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被列为重点任务之一;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文《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其中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被列入发展工程之一。

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所需。大口钦镇和缸窑镇之前的工业以粘土原矿销售、粗陶加工为主,产业层次低、转化率低、企业科技含量低,且缺少统一规划,分散发展,既没有使资源和项目得到合理布局,又形不成竞争力和吸引力。龙潭区以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区为平台,建立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新型产业承载区,有利于加快发展资源转化型产业、高科技产业和循环经济,最大效益地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是龙潭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需要。

是地方经济持续发展所需。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大背景下,龙潭区全力建设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区,可充分利用目前龙潭经济开发区已有的冶金产业区的公用工程和辅助工程,以较小的成本增加经济增量。既符合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要求,又可以实现土地资源、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投入效益最大化,实现产业、园区、城市的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龙潭区通过推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各特色工业园区间的错位发展,以大口钦满族镇和缸窑镇非金属矿资源为依托建设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园,与紧邻的吉林市北部工业新区冶金园区进行上下游产业互补,把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建成对龙潭区及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有巨大影响力的综合性新型特色工业园区,是战略决策,更是智慧之举。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