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切换
新闻
跨越时空 一飞冲天——吉林经开区快速发展纪实
2013
07/01
13:16

14年前的春天,刚刚成立几个月的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老九站”开始播撒现代工业文明的种子。3年前的春天,吉林经开区被批准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再次迎来了播撒希望的春天。

跃上新平台,风光无限好。3年来,吉林经开区各项经济指标以年超过30%的速度增长。2012年,经开区经济规模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地区生产总值由2009年的53亿元增加到102亿元,3年差不多翻了一番;全口径财政收入跃上10亿元台阶,由2009年的6.7亿元猛增到11.2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由2009年的1.1亿元增长到5.8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由160.7亿元猛增到311亿元……

在全国138个国家级开发区综合排名中,吉林经开区从2010年第82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73位,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经开人用实践验证,依靠“握沙成团,率先发展,勇于争先”的精神,可以让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变得更加肥沃,更加神奇,更加充满活力。

抓住机遇 进军千亿元级开发区

2010年4月25日,是一个令吉林经开人永远铭记的日子。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复函吉林省政府和商务部:同意吉林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了十余年来吉林省级开发区跻身“国家队”零的突破。

晋档升级,是机遇,是挑战,更是责任和担当。重回开发区工作的管委会主任郑国学和经开区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吉林经开区承担经济和社会发展责任更加重大。同时,吉林经开区正处于长吉图区域的节点内,因此它同样被赋予先行先试、加快产业提升等诸多权力。

机遇叠加,千载难逢。根据吉林省的战略部署和吉林市“科学布局,建设新型现代化工业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向,经开区重新规划完善产业布局,绘就了一幅新型工业化的蓝图。未来五年,经开区将凭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优势、体制优势和环境优势,向千亿级开发区迈进,成为吉林北部工业新区的核心区。

于是,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应运而生,坚持“一区多园、齐头并进”发展理念,走园区化、集群化、链式化发展道路。以众多大项目为支撑搭建起来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新材料研发及生产基地、品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以及东北亚现代物流基地,成为经开区吸引国内外投资商的华彩舞台。

精细化工产业相关企业已达48户,产品覆盖31大类、200多个品种,综合生产能力达200余万吨;碳纤维及高新技术纤维产业骨干企业发展到6家,形成国内最完整的碳纤维产业链条,为打造“中国碳谷”奠定了坚实基础。中粮集团、内蒙古伊利、杭州娃哈哈、台湾顶新、可口可乐、台湾嘉年华等食品行业知名企业,不断提升经开区食品加工产业实力……

筑巢引凤 大项目催生出新的增长点

在经开区,招商引资历来都是头等大事。经开区以“招大商、招群商”为目标,坚持“高站位、大手笔,借外力、挖内潜,用真情、辨真伪,成合力、求实效”的八大招商理念,制定出台了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十条意见,形成了“人人关心招商,人人服务招商”的浓厚氛围。全力开展扣门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等多形式招商引资活动,跟踪项目抓促进,促进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促开工,开工项目促达产,外商外资不断汇聚。

作为招商引资的平台和项目入驻的载体,经开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打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

2012年,经开区招商引资再结硕果,成功签约引进优质项目54项,总投资138亿余元,全年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0亿元,同比增长39%。与2010年相比,内资规模实现三年翻两番、外资规模实现三年翻一番。

今年,为了实现首季开门红,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生产一刻都没停过。

2月20日,农历正月十一,经开区管委会主任郑国学等领导便带队赴深圳招商,2月23日又马不停蹄地前往绍兴、杭州等地,直到月底满载而归。

改善民生 让开发建设成果惠及百姓

随着经开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不断拓展,起步阶段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民生问题引发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失地农民上访、拆迁补偿等问题也逐渐增多,这无疑与“和谐立区,让经开的民众更幸福”的宗旨相悖。

“群众上访说明有需求,说明我们工作没有做好。”郑国学如是说。他带头变上访为下访,主动化解矛盾。经开区领导不断深入百姓家中,倾听群众诉求,还定期召开区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直面问题,化解症结。他们建立了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分期分批解决信访难题。

让发展成果惠及民众,经开区近年来投入巨资进行道路、街区绿化、美化、亮化;为第52中学新建了60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启动助学工程,帮贫困生圆大学梦;开展党员帮扶活动,拿出10万元扶困资金帮扶困难户;解决了5000农民的安全饮水问题。他们还赞助各村办村民运动会,开展送电影下乡,帮助筹建农家书屋,不断改善农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2012年,经开区综合投入3000余万元,启动实施百余项民生工程,就业、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社会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握沙成团” 把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

追寻着经开区发展的足迹,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贯穿其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一条精神主线——“握沙成团”。用管委会主任郑国学的话说就是“把看似不可能办到的事情,通过努力把它办成”。

沙子,散而不聚,更别说成团了。“握沙成团”,需要怎样的聚合力?

同全国许多开发区一样,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几乎都面临相同的困境与矛盾。从小到大曲曲折折,面临过困境和危机,但都一步步地挺过来了,并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就是因为始终坚持“握沙成团”的精神,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无论挑战多么严峻,都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全力去争取胜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握沙成团”需要勇气,需要开拓创新,更需要智慧,运筹帷幄。2009年以后,重新回到吉林经开区的郑国学,带领新一届班子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夜之间经开区所有干部解聘,重新聘任。“志存高远、心系百姓、意志坚定、激情满怀、胸怀宽广、善于协调、深谋善断、多学慎言、俯首躬行、注重形象”是经开区管委会主任郑国学提出的十条用人标准。所有干部通过公平、公正竞聘重新上岗。实现了能者上、庸者下,构建了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新机制,在全区干部和职工中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郑国学将工作重心向招商工作倾斜,将招商局从原来4个增设到10个。正是这突破常理的机构设置和打法,才将“大招商,招大商,群招商,招群商”的理念得以贯彻执行,并且由量变引起质变。

与之相配套的是,以“不允许办差事,不允许下不为例,真心实意为企业当好服务员”为主要内容的“软环境建设十条禁令”的实施,为驻区企业提供了高效优质服务。

在这方面,又有一个在很多人看起来不可能的事再次诠释了“握沙成团”的理念。年产400万套汽车自动防撞器的吉林诺安特公司落户开发区,用“神速”来形容一点儿都不过分。吉林诺安特公司董事长常恕勇介绍了几个时间节点。2012年10月20日,他与经开区沟通表达建厂愿望。10月21日,经开区即来函作出三点答复:欢迎并同意落户经开区;以最优惠价格出让土地;无偿提供过渡性生产厂房两年。11月5日,他们搬进了经开区提供的过渡性生产厂房和办公楼。今年1月15日,总投资15亿元的汽车防撞器项目正式签约。

真诚赢得了信赖,带来了回报。汽车防撞器技术研发机构泰远时代北京技术研究院院长刘泰远,几番考察后决定将总部迁到吉林经开区,汽车防撞器项目建设规模由最初的年产50万套增加到400万套。刘泰远还将旗下5个国家级实验室合并成两个一并落户开发区。

吉林经开区晋升国家级开发区三周年之际,又迎来了新的春天——向着千亿元级开发区的目标,一飞冲天!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