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伊少军迟文明)吉林公主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2001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整合科技资源,推动自主研发,引领现代农业蓬勃发展。2012年,该园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0.53亿元,同比增长49%;工业增加值实现45.66亿元,同比增长46%;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2.32亿元,同比增长35%;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4.7亿元,同比增长34%;可支配财力达到5000万元。全年累计引进项目74个,总投资71亿元,到位资金28.7亿元。
以“园”示范,依托科技支撑单位搞研发。为了“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该园区本着让农民“看得见、学得来、用得上”的原则,以“技术先进、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为标准,在核心区及附近建设了10多个示范园和示范点,并采取不同方式,尽可能让农民参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10个园(点)每年参与生产经营的农民有500多人。根据农时季节及成果转化的要求,每年都定期举办有乡村干部、专业大户、农民技术骨干参加的现场展示会或新品种、新技术推介会。
这个园区努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省农科院的水稻所、畜牧所、大豆所、果树所等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科研条件。园区和省农科院之间先后有5名干部交叉任职,保证了双方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合作完成了一批研发成果的推广,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这个园区还聘请了省农科院和省农大24位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为园区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科研力量在核心区的集聚和组合,构成了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平台,有力地推动了科技研发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这个园区在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选育方面,通过省以上审(认)定品种228个,申请植物新品种权51项,获授权38项。其中,培育高产玉米、水稻、大豆优质品种157个,为保证主要农作物良种化作出了贡献。在主要农作物栽培和牧业生产技术研发方面,通过省以上鉴定验收成果63个,获专利权15项。
以“院”培训,依托区内民营科技企业搞研发。为了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使成果转化有人力资源作保障,园区建设了7个专家大院,全部被纳入了省星火专家大院管理序列。“大院”以企业为依托,以人才为支撑,以增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较好地发挥了农民培训、技术服务、科技示范等作用。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10期,接待农民咨询1.6万人次,送科技下乡45次,专家入户指导1000多户,促进了科技推广和农民增收。伯仲牧业专家大院,已辐射到东北三省和蒙东15个县市,孵化了5个生猪饲养场,带动了1000多农户养猪。林果产业专家大院,孵化了绿色果品公司、林果经济协会和绿色果品合作社,形成了集科、教、农、贸、产、加、销功能为一体的经济技术联合体,指导、带动了省内7个县市近万户果农进行绿色果品生产。着眼于提高科技入户率,园区还组织科技人员走出“大院”,送科技下乡。与农民面对面、零距离的科普活动,每年都惠及上千农户。民营科技企业已经发展到21家,高级科研人员达到36人。民营科技企业晓东米业公司研发的“晓东牌”、“多米王牌”系列高营养素大米生产技术,获国家专利。名佳民营科研所研发的玉米新品种,有2个分别进入全省生产试验和区域试验,有2个参加了在辽宁举办的“世界种子博览会”。
以“龙头”带动,依托区外科技单位搞研发。这个园区已经吸引“安徽隆平高科”、“内蒙古大民种业”等18家科研单位来区内设置分支机构,从事科技研发和示范推广。
这个园区充分利用上级赋予省级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面向市场,吸引投资,创办农业科技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符合科技部界定的农业龙头企业95户,其中规模以上的32户。这个企业群中的企业,大体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种子研发和生产经营企业,一类是玉米加工企业,一类是生猪加工企业。这些龙头企业,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和市场诱导机制,带动、引导、组织农民学习和运用科学技术,使园区走出了一条通过市场化、企业化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路线。种子龙头企业带动了4万多农户从事良种生产,在核心区里形成了一个年销售1亿多公斤的,辐射东北及内蒙古、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区的种子市场,成了远近闻名的良种集散地,为这些地区种植业良种化作出了贡献;玉米龙头企业,扩大了玉米的市场需求,带动半径150公里内10万多农户运用良种良法生产高产优质玉米;生猪龙头企业,带动了周边15个县(市)2万多农户进行规模化生猪饲养,特别是通过统一向养猪户提供配套技术服务,较快地消化吸收了从国外引进的PIC猪生产技术。